Thursday 16 April 2015

潮州美食——炒粿条

潮州美食-炒粿条
粿條是潮州人的小吃,是粿条的一種煮食方法,通常特指干炒,常见于广东潮汕地区,其做法與廣東人的干炒河基本雷同[1]。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,自古就有將粿條放入大火爆炒的美食,加入一般的炒麵、炒米粉,隨處可見,可搭配各種美食。但像檳城炒粿條般,固定加入血蚶豆芽臘腸蝦子等,加入黑醬油,炒得色深味濃的形似則只是馬來西亞新加坡獨有。在潮汕一帶,蚶是錢的象徵,有開枝散葉、榮華富貴之意,習慣將血蚶用開水燙熟,搭配魚露而食。但在馬來半島溽熱的赤道氣候裡,食物保存不易,加上移居檳城的潮汕人士開始入鄉隨俗地加重口味以刺激食慾,在思想情誼的推動下,利用家鄉慣有炒粿條的石材,再加上味濃的黑醬油及辣椒醬,炒出具有檳城特色的炒粿條,這也與潮汕一帶原盛行的款式,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了[2]
經過超過一世紀的發展,炒粿條也流傳至馬來半島各地,甚至也出現馬來人版本的炒粿條,其馬來名稱也取潮州話的音譯:Char Kway Teow,但呈現形式與華人版本有所差異。在超過三代華人的流傳,從原本強調有潮州風味的“潮州炒粿條”,慢慢簡化成符合當地本土精神的“炒粿條”,馬來半島各州的炒粿條也開始出現些許的差別。吉隆坡人在炒粿條時,所使用的粿條則是比較類似沙河粉,是較為細長,在炒製的過程中,也會添加黃麵增加口感;檳城人所使用的粿條是較為寬厚的,且老抽放的不多,主要以醬油和魚露調味,因此顏色較淺。在霹靂怡保金寶一帶,甚至也將炒粿條名稱更換至“炒蚶蛋粉”,徹底融入當地廣東人做法中[3]
雖然各地所使用的粿條配料略有不同,但味道和佐料的差異並不大,都是以醬油黑醬油為主要醬料,嗜辣者還可以配上參巴辣椒醬,使炒粿條的味道在咸甜中帶點辣味。炒粿條的佐料主要跳不出蝦仁雞蛋臘腸綠豆芽魚餅韭菜這幾種。新加坡版本的则还用了些许的甜酱油,同时蚬也是不能少的佐料。隨著檳城小吃的名聲遠播,許多的攤販和店家雖然沒有遵從檳城原本的做法製作炒粿條,但競相冠上“檳城炒粿條”一名,以示正宗,吸引更多的顧客上門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